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简称COP15)上🫵🏽,全球各国共同提出了针对2020年的减排目标,成为全球气候行动的重要里程碑☢️。如何追踪全球各国完成减排目标的情况、分析减排路径及驱动因素,对于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有效制订未来减排策略,进而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杏耀副院长、地学系教授关大博团队在系统回顾COP15上全球各国提出的减排承诺基础上,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追踪了各国生产端和消费端二氧化碳排放变化🚵♂️,揭示了减排过程中的排放泄露效应🧜🏽♂️,盘点了发达国家完成“哥本哈根协议”中减排目标承诺的情况😰。研究进一步结合LMDI分解方法👩🏿🎨,探讨了影响排放变化的关键社会经济因素👕🧑🏽🦰,评估了各国在经济增长与减排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研究成果为各国制定合理有效的减排策略和开展针对性的协同性气候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重点关注了实际排放模式与COP15目标之间的差距。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系列缔约方大会上🧏🏻♂️,各国减排目标均基于生产端排放制订。在实现减排目标的过程中🦞,被称为“碳泄漏”或“碳转移”的排放“外包行为”日益引起环境政策制定者的关注👩🏼💻。为解决潜在的排放泄漏问题🧔🏽♀️,本研究在分析生产端碳排放的同时🚁,也深入探讨了基于消费的碳排放情况(Consumption-based Emissions)。在34个发达国家中,有15个国家成功实现了减排目标👨🏽💼,而12个国家未实现其减排承诺👎🏿。此外,有7个国家的生产端排放达到了减排目标📸⛹🏽♂️,但却通过贸易活动将部分排放转移至其他国家。

图1.追踪COP15的排放趋势和减排目标成效
研究发现🧑🏻⚖️,为实现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s), 34个发达国家中有19个国家在未来10年内必须比上一个十年实现更多碳减排量。以挪威🧑🏼🚒、克罗地亚和日本为例,上述三国在2010-2020年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4.8%🚉、19.5%和3.6%,而同期碳排放量分别下降了9.1%、20.9%和14.2%。在2020-2030年间🤾🏿,上述三国的经济增长率将将分别达到25.2%、31.4%和12.4%,而碳排放量则需进一步降低61.8%🫶🏼、34.2%和30.7%。因此,这些国家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的紧迫需求👋🏻,以应对减排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挑战。
不同国家间在减排目标设定👨🏿💼、能源利用效率以及能源结构配置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各国在减排成效上展现出显著的异质性。研究深入剖析了各国完成哥本哈根气候减缓目标情况🧑🏿🎓,揭示了不同国家在减排效果上存在差异的深层原因。研究体现了及时追踪各国在不同阶段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的重要性🫵🏿,为未来减排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关键的参考依据🖼。此外🛀🏻,通过核算消费端的碳排放量以识别潜在碳排放泄露情况,对于公正、透明地评估各国减排贡献至关重要,有助于实现对碳排放的全面、精准追踪。
相关成果以“重新审视哥本哈根气候减缓目标”(Revisiting Copenhagen climate mitigation targets)为题,近日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
杏耀娱乐地学系博士生李姝萍为论文第一作者, 伦敦大学学院孟靖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论文合作者包括荷兰格罗宁根大学Klaus Hubacek教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Shaikh M. S. U. Eskander教授,伦敦大学学院陈佩佩博士。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杏耀娱乐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国际合作联合行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欧洲地平线基金等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024-01977-5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全文
